header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来源: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间:2016-01-27 点击:885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27号)精神,加强我省道地、濒危及大宗中药材保护,提升陕西中药材资源大省优势地位,全面推动中药产业科学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中医药管理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农业厅 省商务厅 省卫生计生委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林业厅 陕西保监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27号)精神,加强我省道地、濒危及大宗中药材保护,提升陕西中药材资源大省优势地位,全面推动中药产业科学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 我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基础条件优越。地理位置独特,生态条件多样,特别是拥有秦岭巴山天然“生物基因库”,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在全国中药材资源重点普查的364个品种中,我省拥有283种,占777%。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规模列全国第四位。道地药材实现规模化种养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为我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优势明显。拥有雄厚的科教资源, 已形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产地加工炮制、中药制剂和大健康产品研发、生产、流通等全产业链研发体系。全省数十家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搭建科研平台,为中药产业化和技术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拥有中医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近万人,为加快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存在问题。一是大宗道地药材的优质种苗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濒危品种保护对象、区域、措施等不明确;二是虽然人工种植面积较大,但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仍有待提高;三是中药材产地产业加工发展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四是流通市场规范化机制不健全,仓储、物流条件差,难以适应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五是全省中药材监测信息缺失,生产供应信息交流不畅,影响产业竞争力。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的原则,以保障市场供应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质量为先导,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优化抚育,大力发展规范化种植养殖,打造区域优势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 “秦药”生产基地,促进我省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底,重点加大10种濒危中药材保护和30种大宗中药材规模化发展力度,使我省濒危中药材得到突破发展,大宗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养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健全中药材生产加工标准和信息监测体系,全面提升“秦药”品牌影响力,实现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指标为:
  1.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产量年均增长10—15%;
  2.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1个;
  3.建立濒危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3个;
  4.打造全国“林麝”养殖示范基地3个;
  5.建立健全20—30种大宗药材生产加工标准体系;
  6.建立中药材信息监测网点10个;
  7.建设中药材仓储和加工基地10个。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濒危稀缺中药材种养殖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太白贝母、重楼、华细辛、珠子参、麝香等10种濒危稀缺中药材培育基地。   
  1.建立濒危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在太白、佛坪等自然保护区内,分别建立3个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加大对市场需求量大的濒危野生中药资源人工抚育、种质资源繁育优化力度,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太白县万花山公司、陕西乾佑禾公司、陕西胜峰农林科技公司、陕西片仔癀麝业公司等中药材种养殖企业,建设秦艽、重楼、太白贝母、珠子参、白芨、林麝等品种的人工育种、驯化基地,提升野生资源保护水平。
  专栏一 中药材重点保护品种目录

  序号  品种   适生区域
  1   太白贝母  宝鸡
  2   珠子参   宝鸡、汉中
  3   重楼    宝鸡、陕南
  4   羌活    宝鸡
  5   川赤芍   宝鸡
  6   石斛    陕南、宝鸡
  7   华细辛   陕南、宝鸡
  8   白芨    陕南
  9   桃儿七   宝鸡
  10   麝香    陕南、宝鸡、渭南


  2.打造全国“林麝”养殖示范基地。依托陕西片仔癀麝业公司、凤县逢春养殖公司、陕西洋县林麝特种养殖公司等企业,扩大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重点开展林麝保护、驯化、养殖、繁育、疾病预防等技术研究,提升繁育、养殖水平。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把凤县、镇坪等建设成为全国******的林麝养殖示范基地,稳步推进赛加羚羊等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产业化发展。为进一步扩大林麝养殖范围,规范产业有序发展,专项编制《陕西省人工养殖林麝产业发展规划》,同时编制《陕西林麝野化放归实施方案》,积极开展野化放归工作,不断扩大林麝野外种群,优化种群质量。
  3.加快中药材生态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仿生种植等方式,扩大中药材适生范围。依托相关企业,结合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在陕南重点开展天麻、猪苓、重楼等药材种植;结合防沙治沙工程,在陕北定边、靖边等区域建设甘草种植基地;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在陕南重点建设山茱萸、杜仲、黄柏、厚朴、枳壳等品种种植基地,形成5—10种中药材生态基地。
  (二)推进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大基地建设。发挥优生区优势,突出重点,实施“一县一品”工程,重点建设30种大宗优质中药材*********和省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基地,提升种养殖综合发展能力。
  1.加快大品种大基地建设。对已获GAP认证的丹参、山茱萸、绞股蓝、天麻等品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继续依托品种建设单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做大做强丹参、山茱萸、绞股蓝、天麻、黄连、玄参等6个品种大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2.积极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范化种植认证。对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汉中附子、杜仲、猪苓、渭南大红袍花椒、陕北酸枣仁、黄芪等品种,依托龙头企业,加大产业化力度,提升规范化种植水平。对种植面积大、地域特色明显的汉中延胡索、商洛连翘、宝鸡柴胡、渭南黄芩等中药材品种,由当地产业主管部门,联合相关企业,加快推进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中药材有机认证工作,进一步提高市场影响力。
  3.打造“一县一品”精品工程。依托我省现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以及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继续提升既有基地品种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供给能力。重点推进延胡索、天麻、连翘、林麝等30个品种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形成具有地域优势明显的“一县一品”精品工程。
 
 专栏二 重点提升的规范化规模化基地
  序号   县(区)域   品种
  1     城固县     延胡索
  2     略阳县     猪苓
  3     宁强县     天麻
  4     洛南县     连翘
  5     凤县、镇坪县  林麝
  6     合阳县     远志
  7     太白县     秦艽
  8     镇坪县     独活
  9     略阳县     黄精
  10    洋县      石斛
  11    子洲县     黄芪
  12    延川县     酸枣仁
  13    澄城县     黄芩
  14    宝鸡市陈仓区  柴胡


  (三)实施中药材生产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开展30种中药材基础研究工作,加强标准化种苗基地建设,实施野生抚育、优良品种选育等工程,选育中药材优良品种5—10个。研究10—30种中药材增产增效种植技术,提升中药材质量,形成绿色中药材加工产业链。
  1.建设省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依托步长集团、陕西天士力、安得药业、汉王药业、盘龙制药、白云制药、安康振兴、陕西片仔癀麝业公司等企业,联合高校、科研单位,重点建设30种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规模化繁育基地,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专栏三 中药材重点发展品种目录
  序号    品种    适生区域
  1     天麻     陕南
  2     延胡索    汉中
  3     杜仲     陕南
  4     绞股蓝    陕南
  5     丹参     商洛、汉中
  6     山茱萸    陕南、宝鸡
  7     黄连     镇坪县
  8     玄参     镇坪县
  9     花椒     渭南、咸阳
  10     猪苓     陕南
  11     麝香     陕南、宝鸡、渭南
  12     连翘     商洛、咸阳、铜川
  13     附子     汉中
  14     沙棘     陕北、咸阳
  15     西洋参    汉中
  16     黄精     陕南
  17     秦艽     宝鸡
  18     淫羊藿    陕南
  19     黄芩     渭南、咸阳、铜川
  20     远志     渭南、咸阳
  21     酸枣仁    陕北、咸阳
  22     黄芪     陕北
  23     大黄     秦巴山
  24     苦参     咸阳、渭南、铜川
  25     甘草     陕北
  26     柴胡     宝鸡、渭南、咸阳
  27     秦皮     陕南、渭南、咸阳
  28     苍术     渭南、咸阳
  29     黄柏     咸阳
  30     葛根     陕南


  2.加强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依托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科研单位,重点攻关研究20—30种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药效成分形成规律等,形成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开发绿色中药材种植技术,攻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硫磺熏蒸替代工艺应用技术等,开发绿色肥料、绿色农药,为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提供绿色环保的新技术。
  3.加大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力度。依托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单位,发挥高校科研单位技术优势,形成产学研联盟,以山茱萸、丹参、绞股蓝、天麻、延胡索、黄连、黄精等品种为重点,辐射带动其他品种,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及新品种推广。依托陕西林麝养殖企业建立国家林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林麝繁育、养殖技术、疫源疫病防治、麝产品开发和野化放归等研究,为保护林麝野外资源和扩大人工养殖规模提供技术保障。
  (四)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实施产业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大企业人才、资金、营销网络等优势,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建立种植养殖基地,支持专业化种植养殖企业实施基地+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带动种植养殖规模化发展,不断提升种养殖产业化水平。
  1.充分发挥大企业龙头引领作用,发展产业合作新模式。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利用资金、科技和营销等资源优势,支持专业化、科学化、规模化种植,鼓励基地+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种养殖产业化水平。
  2.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资源优势,加快种养殖产业化发展。依托步长集团、陕西天士力、陕西片仔癀麝业公司等企业,建立中药材基地,扩大种植规模,推广新技术,提升种植产业化水平,扩大市场供给,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饮片加工及炮制工艺技术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3.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积极推进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以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秦岭中草药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保健品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为支撑,充分利用我省优势药材资源,实施中药材价值链提升工程,开发中药功能食品、保健、养生系列产品,提高中药材综合利用率,培育新的优势产业链。
  (五) 打造现代化中药材流通大市场。依托我省中药材交易市场体系,扩大市场交易范围,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培育全国知名、西北******的中药材交易平台,建设中药 材仓储物流中心,满足中药产业发展需求。
  1.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完善物流配送设施,提升西安万寿路中药材交易市场服务功能,规范中药材包装,使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包装材料、方式和标识,使其成为集中药材贸易、展示、医药产业孵化、医药物流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西北地区最为活跃的医药产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等新型交易方式,提升交易效率。
  2.建设中药材产地加工基地和仓储物流中心。以中药材重点产地为中心,建设10个集初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建立健全常用中药材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推进交易规范化管理,做强做大中药材仓储物流企业,为我省中药材市场有序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六) 搭建中药材生产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搭建陕西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体系,为产业发展建立便捷、高效、准确的信息通道,实现市场信息资源共享。
  1.建立中药材生产信息网络平台。依托陕西中医药大学建立陕西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中心,结合全省中药材重点产区分布,建立10个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站,对全省中药材产业实施动态监测。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省、市、县三级中药资源数据库。
  2.建立中药材信息服务中心。依托药材市场管理部门,在西安万寿路中药材交易市场建立中药材信息服务中心,面向全国提供我省中药材价格、储量、生产等交易信息,为中药材有序发展创造条件。
  3.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中药材各环节交易认证电子化,建设覆盖我省主要中药材品种、中药材种植企业、中药材经营户与经营企业、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零售网点等交易主体参与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以提高生产经营主体安全责任意识,强化流通环节质量安全把关能力,促进流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七)提升陕西“秦药”品牌影响力。完善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实施名牌战略,打造“秦药”大品牌,提升“秦药”市场占有率。
  1.建立质量控制标准。依托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陕西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对重点中药材品种,加快推进各项研究,制定相关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标准,为生产交易提供科学依据。
  2.开发中药大品种,实施品牌战略。依托相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力量,对本省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和疗效,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对步长集团脑心通胶囊、盘龙制药盘龙七片、汉王药业天麻定眩片、海天制药复方沙棘籽油栓、东泰药业华蟾素胶囊、盛康药业盛康注射液、摩美得制药气血和胶囊、西安碑林药业和血明目片等品种的二次开发,提升陕药大品种的质量,拓展疗效范围,塑造“秦药”品牌形象,提升“秦药”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推进协调机制,促进中药产业有序发展。建立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环境保护厅、陕西保监局等部门参与的沟通协调机制,研究协调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重大事项,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我省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要将中药材产业项目列入省招商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陕西医药产业发展基金要加大对我省中医药产业化重点项目的支持。省级各相关部门在归口管理的专项资金中要加大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我省道地大宗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基地、流通体系及服务平台等建设。扶持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中药材科技创新项目及开展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支持开展林麝养殖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将林麝养殖保险纳入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降低养殖风险。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中药产业人才需求。加强中药材方面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用人体制和激励机制,引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急需的优秀高端人才。加大高等院校培养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鼓励企业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用型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产业人才技术水平。
  (四)完善和建设技术平台,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支持完善西北濒危植物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新品种选育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中药生物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秦岭中草药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与运行。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中药材发展动力。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等要加强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企业、项目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有关财税政策。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行业经营自律,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严格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经营活动,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全省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自陕西省人民政府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盘龙药业微信号(ID:PanLong_Group),或用手机扫描左方二维码,即可了解到企业最新动态、营销服务、产品介绍、招商咨询等信息。

在线客服

  • 售前 售前
  • 售后 售后
  • 质量 质量